《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命題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方面。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測試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種類型,包括: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和學術情境四個方面。多維度地創(chuàng)設試題情境,考查學生新情境下如何解決問題,有利于檢測和評價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
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認為“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方面”。歷史高考命題新情境中的學術情境“指歷史學術研究中的問題,如歷史學家對某一歷史問題有多種看法等”。
1.試題命制的主要思路
(1)客觀題命制思路:給出學者的論點,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立論或駁論,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具體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①所涉史事的來源從教科書內變?yōu)榻炭茣?。?022年山東高考第2題引入云夢秦簡《日書》中關于善馬標準的規(guī)定,考查軍事戰(zhàn)爭對相馬術發(fā)展的影響。
②擴大問題的選擇性與開放度。如2022年浙江6月選考第4題引入歷代職官的演進,考查不同朝代職官的排序。
③增加異質學術情境的數量,提供不同時代、語境、立場、視角或觀點的學術情境。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2題引用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考查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
(2)主觀題的命制思路
①給出學者的觀點,要求判斷支撐該觀點的證據。如2022年山東高考第16題,要求結合隋代政區(qū)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觀點。
②給出學者的事實敘述,要求推測其意欲得出的觀點。如2021年山東高考第16題提供多角度史料,要求分析說明北宋繼續(xù)以開封為都城的利弊。
③給出多個學術觀點,要求對其合理性做出判斷。如2020年山東高考第16題,根據提供的三幅人口密度圖判斷對應的朝代并說明理由。
2.試題解答的應對策略
(1)關注兩類知識。指針對特定歷史事物的具體史論和針對客觀歷史進程的抽象的、概括的史論。學術情境試題多與具體的史論知識緊密相關,以重要的歷史理論為依托。
(2)遵循學術路徑。歷史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較強的邏輯結構與層次性,在因果關聯的論證上,權威的學術成果更為突出。不同的學術成果可以為試題命制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范圍,同一個學術成果也可以設計出不同層次的關聯性問題。
(3)加強史學閱讀。圍繞課程標準核心內容,了解史學研究的重要動態(tài)以及關鍵問題的權威研究成果。
歷史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試題貼近現實、貼近學生生活。新課標規(guī)定:“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边@需要我們多關注政治、經濟、文化熱點問題,關注學生身邊的事情。新課標強調在試題設計上要注重情境化,要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答題,在答題中感悟歷史。
1.試題命制的主要思路
(1)生活情境相對淡化了學科語言、圖像等,與書本知識有一定的距離,是按照事件真實情境呈現的,重在考查知識技能遷移問題。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4題,引入宋初和唐末五代關于《百家姓》的不同排序,考查門第觀念的影響。
(2)從現實出發(fā),回溯歷史,探究歷史,形成對現實問題的正確認識,提高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如2021年山東高考第16題引入多元史料,要求分析北宋定都開封的利弊。
(3)“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來解決學生“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中遇到的與歷史有關的問題,如在傾聽長輩的回憶、觀看影視劇、游覽名勝古跡時遇到的問題”。如2021年湖南高考第6題引入每年冬至節(jié)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考查民族間的民俗交融。
(4)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的人格。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42題引入東漢時期史書關于良吏的事跡記載,考查漢代的社會治理。
2.試題解答的應對策略
(1)關注素質教育與全面發(fā)展理念。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突出素質教育評價,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和勞動意識,引導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生活情境命題應選取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國家發(fā)展、科技進步等實際問題,將審美情趣、健康理念、崇尚勞動等方面融入考查范圍。
(2)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如:生態(tài)問題和環(huán)境保護,社會保障和公共安全(防疫),扶貧攻堅與小康社會,醫(yī)療與公共衛(wèi)生、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等,從歷史視角拓展或深化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認知,形成熱點問題冷思考的思維加工,契合了我國現代化發(fā)展的需要和世界文明多元化的社會熱點,以達到以史為鑒和以史論今的目的。
近年來社會史研究日漸興盛,成為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社會生活史觀”也逐漸融入高中歷史新課程。高考命題創(chuàng)設社會情境,指對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包括社會風俗的來源、國際爭端中的歷史背景問題等。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高考試卷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
1.試題命制的主要思路
縱觀近幾年新高考命題,創(chuàng)設社會情境命題出現的形式可謂豐富多變。高考通過對社會生活史的考查,引導學生關注民眾特別是普通人和社會的變遷,從而體現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
(1)從命題題型上看,以選擇題型出現的較多,2022年的湖南、浙江、山東、湖北、廣東等各地高考卷均有出現。非選擇題創(chuàng)設命題較少,如2022年廣東高考第17題考查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及影響。這大概與新舊高考平穩(wěn)過渡以及新課程對社會史知識涉及較少的考量有關。
(2)從命題形式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社會史作為情境考查政治、經濟、文化內容。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17題,以歷代農書為載體,考查古代農業(yè)科技的特點及南北方農業(yè)生產的異同;2021年江蘇高考第5題,考查乾隆年間商業(yè)發(fā)展影響社會風氣;2021年北京高考第1題,考查古代祝歲習俗體現的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另一類以社會史為情境考查社會史知識。此類命題近幾年出現甚少。
2.試題解答的應對策略
(1)調整理念,轉換視角。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調整理念、轉換視角,改變以往偏重政治史的習慣,高度重視社會生活史,主動調整教學策略。教師運用社會生活史觀的主要觀點,重新建構知識體系,宏觀上圍繞衣、食、住、行、社會風俗等熱點領域構建社會生活變遷的基本知識框架,再從微觀切入,深入探討各種民俗變遷出現的原因,且不能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結論,引導學生對這些生活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深入探究。
(2)鍛煉學生運用社會生活史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引導學生以社會生活史觀為線索,用新的視角去審視社會歷史。社會生活史觀的特點是以“由下而上”的視角觀察和研究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之外的社會領域的歷史現象。更要依托于課本的基礎知識,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啟發(fā)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作出成熟而理智的判斷。
學習情境是指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史料、圖表、歷史論述、史論等問題,其核心是作為學科基礎的史料,因此,學習情境的實質在于史料情境,而這一情境恰恰是傳統(tǒng)的以課本為依托的知識導向的薄弱之處。針對這一點,近幾年來新高考命題在史料與問題的結合與考查的視角上做出了新的調整。
1.試題命制的主要思路
新高考命題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使學生掌握進入高等學校后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能夠有效地具備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的知識。高考試題以此為依據,注重創(chuàng)設合理、合適的考查情境。
(1)選擇題中通過創(chuàng)設史料、圖表、歷史敘述等學習情境,考查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yǎng)。如2022年山東高考第1題,以戰(zhàn)國時期田齊法家的主張切入,考查法家思想的特點;2022年廣東高考第4題,以李覯和張載的不同爭論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儒學復興的背景。
(2)綜合題中設置學者不同的學術觀點,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既考查學生史料辨析與歷史解釋的能力,又能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理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學會從史學家的觀察視角去審視問題、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如2022年浙江6月選考第28題,通過荀子和老子的不同觀點創(chuàng)設情境。
2.試題解答的應對策略
(1)入情入景是前提。入情入景就是讀懂材料,即審題,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明確內涵外延。認真思考每一個備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符合必然的邏輯聯系。
(2)合情合理是關鍵。合情合理就是甄別信息,歷史情境必須符合常識,新課標倡導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理念在高考題中早有滲透。在做情境式選擇題時,學生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
(3)情理結合是依據。這里說的“情”就是試題提供的材料,“理”就是所學的歷史理論、歷史規(guī)律。情境題歸根到底考查的還是知識,所以讀懂材料,聯系教材,遷移運用,找準切入點,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組合,知識轉化要準確、客觀、情理結合,才能做出有效判斷。